网站首页 走进画院 新闻资讯 名家风采 名家专访 创作研究 画院报刊 作品欣赏 艺术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 
地方分院
新闻资讯  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- 新闻资讯 > 正文        
点茶之美:碾破春无限,飞起绿尘埃
发布者:不详 发布时间:2020/8/20 阅读:1369次 来源:人民日报 双击自动滚屏

原标题:品味“点茶”之美



“采取枝头雀舌,带露和烟捣碎,炼作紫金堆。碾破春无限,飞起绿尘埃。汲清泉,烹活水,试将来,放下兔毫瓯子,滋味舌头回。”这首南宋咏茶词,写的是宋代流行的“茶文化”。

考古资料显示,在西汉早期,饮茶已出现。在汉景帝阳陵里,发现尚未腐烂的茶叶。既然汉初茶已出现于宫廷,此前在民间应该已有加工饮用。茶曾作为药饮存在,和五谷杂粮一起煮食,故南北朝前就有茶粥一词。这种习俗到了陆羽写《茶经》的盛唐,仍在民间流行。

流行于宋朝的点茶法在晚唐已经出现。煮茶是投茶入锅,而点茶是将茶粉先放进茶盏中,然后再分步加入沸水,用茶筅击打。往茶盏里加水,用一种瓶,类似现在的壶,唐代叫汤瓶。在出土的唐代晚期长沙窑汤瓶中,瓶身书“茶瓶”二字。

五代时闽王和两宋宫廷的贡茶基地设立在建州北苑,就是今天福建省建瓯市东凤镇的凤凰山下。这一地区的茶树加工出来的茶适合点茶,在斗茶中,往往独占鳌头。

关于如何点茶、点茶的比赛方式以及斗茶的评判标准,蔡襄的《茶录》和宋徽宗的《大观茶论》记载比较详细。两宋留下的与茶相关的著作和文章,基本上都与北苑贡茶有关,涵盖了产地、采摘、加工、鉴别、饮用和器具等方面。蔡襄曾担任福建路转运使,这个职务要负责监制北苑贡茶。北苑贡茶,名目繁多,代表了不同等级。从五代的蜡面、研膏,到宋初的龙凤团,到蔡襄的小龙团,再到宋徽宗时代的龙团胜雪,等级越多,耗费越大。蔡襄推出的是小龙团,是当时最高级别的贡茶。

从宋人传下的茶书中,我们基本能完整了解宋人的茶叶加工程序,分为采摘、拣茶、蒸茶、榨茶、研茶、造茶(成型)、过黄(烘干)。看似简单,实际每个环节都比较复杂。

根据《茶录》和《大观茶论》复原的点茶程序,比制茶程序还多。首先对茶进行处理,要炙茶,即烤茶。然后是用砧椎椎茶,把茶放进木臼中初步捣碎。接着用茶碾碾茶,用石磨磨茶,进一步细化,接近面粉的细度。

点茶分为两个动作,一是注汤,二是击拂。点就是击拂,换成通俗说法,点一碗茶来,就是打一碗茶来。点茶的第一步是调膏,根据盏的容量,投入一定比例茶粉后,先用稍低温的水,将茶粉调成糊状,就是所谓的膏。之后再注汤6次,每次的数量和位置都配合以轻重缓急不同的击拂手法。击拂是宋人用工具搅动茶膏的专用动词,可理解为我们现在的“打”。

点茶的评判标准是色、香、味。色,面色鲜白,蔡襄以青白为上,而宋徽宗以纯白为上,代表了宋代不同时期的标准。香,为馨香四达。味,为甘香重滑,为味之全。甘是回甘,需香落于汤中,口齿留香,重是滋味厚重,滑是不苦不涩。

宋代的建安,除了出产贡茶,还出产被认定为贡茶最佳伴侣的兔毫盏。这是一种铁灰色胎黑釉带银灰色竖条纹的盏,后人又称为建盏。之所以用黑釉兔毫盏斗茶,除了胎厚保温,更重要的是茶色白,黑白对比,便于观察茶面优劣。

点茶之事,在宋徽宗时代到达巅峰。传世的辽宋金元时期的绘画有不少饮茶场景,如南宋刘松年的《碾茶图》,直观记录了当时点茶用具用品的造型,可以和文献以及出土的文物相印证。

南宋时期,点茶也由日本来杭州径山寺的僧人传到了日本,演绎成日本后来的抹茶道。明初,朱元璋下令罢供团茶,改贡散茶,从此点茶就退出了历史舞台,不过与点茶相关的文化依然随处可见。


    本文共分 1 页    
相关新闻      
  人民画院——名家风范印心间 [ 2025/1/19 ]
  人民画院——“百花迎春”中国文学艺术界2025春节大联欢在京举行 [ 2025/1/14 ]
  人民画院——张仕森:山高水长,赓续华章 [ 2025/1/7 ]
  人民画院——第六届乡村振兴论坛在北京举行 [ 2024/12/12 ]
  人民画院——乡愁味浓的周家坪 [ 2024/12/10 ]
  人民画院——2025 乘风破浪|张仕森 [ 2024/12/6 ]
新闻资讯       
头条报道
行业新闻
画院动态
艺术领域
政策法规
最新资讯        
人民画院——名家风范印心间
人民画院——“百花迎春”中国文学...
人民画院——张仕森:山高水长,赓续...
人民画院——第六届乡村振兴论坛在...
人民画院——乡愁味浓的周家坪
人民画院——2025 乘风破浪|张仕森...
人民画院——2025书画向暖:张仕森
中国美协“送欢乐 下基层”学雷锋文...
名家推介 查看更多      
李伟
骆献跃
苏士树
韩振刚
杜松儒
李冬
网站首页  |  商务合作  |  加入收藏  |  会员注册  |  会员登陆  |  会员找回密码  |  人才招聘  |  人才策略  |  返回顶部
 
走进画院
关于我们
组织机构
领导致辞
画院风采
 
新闻资讯
行业新闻
画院动态
艺术领域
政策法规
 
名家风采
名师推介
名家专访
作品欣赏
 
翰墨风采
本院写生
活动采风
书画艺术
 
书画收藏

字画评论
画院报刊
在线留言
联系我们
人民画院    2010-2025  版权所有  
ICP备案号:京ICP备12037028号-5   联系电话(TEL):010-67376001   地址(ADD):北京朝阳区锦珑文创园8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