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走进画院 新闻资讯 名家风采 名家专访 创作研究 画院报刊 作品欣赏 艺术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 
地方分院
名家专访  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- 名家专访 > 正文        
潘世勋 : 各为其赋、尽致尽极
发布者:邵大箴 发布时间:2021/5/13 阅读:5483次 来源:袭古创今 双击自动滚屏

来自生活的质朴和自然——潘世勋油画风格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潘世勋教授是中国第三代油画家中优秀的代表人物之一,他长期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,曾任该院油画系系主任,对中国油画艺术创作和教学做出了杰出贡献。在当今中国画坛,潘世勋的油画作品以“生动”著称。不同于古典写实语言的工整、典雅,也不同于表现性绘画作风的夸张、奇崛,他的艺术语言在平实、质朴中求生动,求神韵,是属于一种朴素的写实风格。这种个性风格的形成,是由他的独特艺术经历所决定了的。



 

《玉树盛装》 布上油彩 150x150cm 1995



        出身于满族家庭的潘世勋,自幼爱好绘画,爱好速写,并有基层美术工作的经历。1955年考进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后,先后得到吴作人、董希文、王式廓、李宗津、艾中信等名师的指导,在绘事上有很大进步,但他最喜爱也是最擅长的是面对客观物象的写生。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五年的学习生涯中,正规课堂的教学仅有一半时间,不过参加政治运动和为各种政治任务绘制作品,也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,接触工农群众。特别是在1960年有机会参加首都文艺慰问团赴西藏半年,与生活在底层的西藏劳动大众的交往,藏民纯真质朴的性格,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也由此决定了他今后创作题材内容的选择。他在回忆这一段经历时说:“我当时住在一位叫拉巴顿珠贫苦农奴家堆牛粪的小屋里,与普通藏族群众共同劳动,朝夕相处,使我发现尽管语言服饰习俗不同,但他们的热诚朴实,颇近中国北方的农民。”第一次西藏之行的创作成果是以《翻身曲》为代表的四幅素描组画,它们于1960年7月参加北京市美展并得到画界的广泛好评。这些基本上以写生为基础的素描创作,应该侻是潘世勋的成名之作,虽然早在1956年他的一幅题名《访问》的画幅就曾获全国青年美展(1957年)一等奖,但因反右运动的冲击而鲜为人知。1963年,潘世勋又利用有一年业务进修的时间去西藏体验生活,搜集创作素材。这次由康藏公路入藏,因交通不便不得不翻山越岭,历经艰辛。但他除了边走边写生外,还在后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县“马不加”小镇居住四个月,在藏北纳木错草原生活一个月,除画写生外,还学藏文,参加劳动,协助乡政府做工作,较为深入地了解藏民的文化和习俗,并写下了几十万字的笔记。在这次进藏期间,潘世勋从实践中摸索出新的写生方法。他说:“我从住在马不加乡时起,即试验改变以往即景写生的办法,对想画的生活场面,先做多角度的速写,研究清楚种种细节,经过斟酌调整,方于画布上确定构图,然后搬至实地参考对象有计划地写生完成,这些有些像欧洲古典风景画家和印象派画家方法的综合。”潘世勋第二次近十个月在西藏的生活与写生,使他获得大量的形象素材,创作了不少有意义的写生画稿。他自己形容此行最大的收获是从西藏带回“装在脑子里的大批构思”(画家语)。可是,反映此行的直接成果则是他回北京后凭借自己印象和记忆,用十五天时间创作的油画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。这件奠定潘世勋油画风格的作品参加了1964年的第四届全国美展,受到画界赞许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。



 

《扎西德勒》 布上油彩 96x195cm 1984



        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是一幅通过描写拉萨修建公路的热烈劳动场面,反映刚刚摆脱农奴地位的西藏第一代工人阶级精神面貌的作品。劳动者们意气风发,欢欣鼓舞,边走边歌。整个画面基调鲜明,充满乐观的情绪,与“走在大路上”的主题相一致;群体人物一字排开,安排错落有致。修路工人的欢歌笑语,他(她)们的神态和服饰、装束均是作者亲身见闻,来自头脑中的鲜活记忆。因此,作品很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。此外,背景的自然景色—远处的朝霞、云彩与隐约可见的起伏山峦,画得也很迷人。整个画面色彩沉着、朴素,与人物刚健质朴的造型相吻合。总之,这幅画是潘世勋油画艺术综合创作能力的反映。



《高原运木》 布上坦培拉 55x75cm 1991 



        创作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时,潘世勋年仅30岁。本来他可以以此为起点实现他许多宏大的创作计划,但是从社教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的“阶级斗争”,几乎消耗了他十年的宝贵时光。当然,他在这些可谓惊心动魄的岁月里,在遭受种种痛苦和折磨的同时,也获得了许多难得的体验和教育,使他对社会、历史和人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。这,对一位艺术家来说并非是不重要的。



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 120x225cm 1964年



        和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的潘世勋,在“文革”劫难之后,又多次到西藏或藏区生活和写生,并有不少新作问世。其中1980年从滇北藏区跋山涉水进入西藏,历时四个多月,回京后将写生所得整理成油画,构成198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的主要部分,其中一幅《芒康牧民》于1982年又重新变体画成多人物构图,可以说是他此行的重要收获。关于《芒康牧民》,作者说这是他“以极大的激情完成的作品之一”。确实,这是一件很有气势、很有份量的油画。与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相比较,《芒康牧民》较少理想化,更接近生活真实,画中的人物形象和色调显得略为深沉。这既折射了文革后西藏社会的实际状况和当时作者的心境,也反映了作者审美眼光的微妙变化。其时,美术思潮从崇高走向平凡,从理想化走向生活真实,许多艺术家也许并非自觉追求,但却是当时人们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。在潘世勋创作《芒康牧民》前后,罗中立直面人生的《父亲》和陈丹青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《西藏组画》相继面世,这并非完全出于偶然。



 

《翻身曲之三》 1961



        1984年秋到1986年春,潘世勋在巴黎度过了十七月,其间并到欧洲其他国家游历和参观博物馆。他在这里广泛接触古典与现代艺术,也开始深入思考当代艺术的走向问题。他把这段经历概括为“眼界开阔但也心生困惑的几年”。回国后,他一方面专心于教学,一方面做绘画技法材料学的研究与试验。在经过一段徘徊和深入思考之后,他仍然心仪写实绘画,仍向往现实主义艺术之路,也重新唤起对西藏的热情。从1990年开始,他又连续多年去西藏,每次一个月左右,一如既往地用画笔热情地记录他的真实感受,完成了大量速写和油画写生。



 

《翻身曲》 素描组画五幅之一 77x52cm 1960



        西藏题材并非是潘世勋艺术创作的全部内容,他也画过其他地区的人物和风景,他还在画室中创作了不少人体和静物。但他以为最能代表他艺术水平和最引以自豪的,当然是他以西藏为题材的绘画。在内地油画家中,像潘世勋这样进藏十余次并深入其腹地与贫苦藏民共同生活、结成深厚友谊的人,实不多见。尤其难能可贵的是,他笔下藏民形象和风情毫无猎奇和雕饰的成分,表现出他内心的真情。他在高原地区经受的劳苦与磨练,是我们一般人难以想象的。他的意志与毅力,他献身于西藏与执着于艺术的精神,令人感佩。不用说,他在艺术上的收获,包括他的速写、油画写生与创作,不仅数量惊人,也有很高的艺术质量。这里需要指出,从现代艺术的角度不应该在写生与创作之间划出界限,因为写生本身也是一种创作行为,而且一幅优秀的写生作品,不论其尺幅大小,其审美价值有时不逊于被我们通常称之为创作的大画。我欣赏潘世勋的大幅构图,如前面提到的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、《芒康牧民》以及1984年创作的《扎西德勒》和1995年创作的带有装饰意味的《果洛盛装》,《玉树盛装》,我也欣赏他的速写与油画写生。这些作品,包括他的许多人物头像、风景,用灵动而又严谨的笔触以及朴素的外光色彩,写出他的直接感受。潘世勋素描功力主要反映在速写上,他不仅有敏锐的观察力,有准确把握人物瞬间动作、神态的表现能力,还有过人的记忆能力、默写能力。他在色彩上不求艳丽,但注意在沉静中追求色调的和谐与丰富。他有扎实的写实能力,但他不求古典的高雅,而求从自然来的即兴性与生动性。他的文学修养,他的古诗词造诣,他在书法和中国画的功力,赋予他油画以一种神韵和一种质朴清新的品格。 

(文/邵大箴)


 

艺术家简历:

 

        潘世勋,满族,1934年生于吉林市。小学起自学绘画.1950年人军事院校学习通讯.后调沈阳军区战士文化读物社任美术编辑。开始绘画创作,1955年转业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五年制本科.先后师从吴作人、王式廓、董希文、艾中信、李宗津、韦启美诸教授,1960年毕业于该系吴作人工作室(后更名第一画室).并留校任教。历任讲师、副教授、教授、油画系主任、技法材料工作室主任等职。

 

        创作作品以油画为主,兼及水墨、书画、连环画和文学作品插图等多种美术形式,并涉及书法与篆刻创作,纸上作品多用笔名石寻或石岣签署。五十年代起即在国内发表美术作品,1960年因创作素描组画《翻身曲》开始饮誉中国画坛,当年成为北京市美协会员,1963年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。之后代表作品有《我们走在大路上》、《芒康牧民》、《扎西德勒》、《新年》、《远方的牧场》及《玉树盛装》等,曾参加多次国内重要展览。八十年代后多次在国外出展和举办各站,有大量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及海外收藏家典藏。1984—1987年由文化部送派到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进修。有《欧洲传统绘画技法演进三百图》等专著出版。


    本文共分 1 页    
相关新闻      
  黄土情深——画家刘文西的延安情结 [ 2022/8/6 ]
  王西京 : 别于他人 别于自己 [ 2021/6/10 ]
  艾轩 : 宁静与孤寂、令人怦然心动 [ 2021/6/5 ]
  韩天衡 : 有爱心的捐赠 有热度的公益 [ 2021/5/27 ]
  何水法 : 观生活变化 悟色彩斑斓 [ 2021/5/23 ]
  代大权 : 精专实现超越 久长发现魅力 [ 2021/5/15 ]
名家专访       
该栏目下暂时没有分类
最新资讯        
张仕森老师应邀参加|BESETO美术节北...
时代风度——中国美术家作品邀请展...
“龙腾盛世 百花迎春”全国书画名家...
“龙腾盛世 百花迎春”全国书画名家...
“龙腾盛世 百花迎春”全国书画名家...
“龙腾盛世 百花迎春”全国书画名家...
“龙腾盛世 百花迎春”全国书画名家...
百花迎春—中国文学艺术界春节大联...
名家推介 查看更多      
李伟
骆献跃
苏士树
韩振刚
杜松儒
李冬
网站首页  |  商务合作  |  加入收藏  |  会员注册  |  会员登陆  |  会员找回密码  |  人才招聘  |  人才策略  |  返回顶部
 
走进画院
关于我们
组织机构
领导致辞
画院风采
 
新闻资讯
行业新闻
画院动态
艺术领域
政策法规
 
名家风采
名师推介
名家专访
作品欣赏
 
翰墨风采
本院写生
活动采风
书画艺术
 
书画收藏

字画评论
画院报刊
在线留言
联系我们
人民画院    2010-2024  版权所有  
ICP备案号:京ICP备12037028号-5   联系电话(TEL):010-67376001   地址(ADD):北京朝阳区锦珑文创园8座